熱門關鍵詞: ELISA試劑盒 - 大鼠ELISA試劑盒- 小鼠ELISA試劑盒
全國統(tǒng)一客服熱線:
0755-28715175
子科生物報道:10月14日,國際學術期刊Genome Medicine在線發(fā)表了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(chuàng)新中心(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)孫兵研究組與時任上海市(復旦大學附屬)公共衛(wèi)生臨床中心盧洪洲團隊及復旦大學基礎醫(yī)學院謝幼華團隊的合作研究成果“Comprehensive mapping of binding hot spots of SARS-CoV-2 RBD-specific neutralizing antibodies for tracking immune escape variants”。該研究系統(tǒng)性地揭示了新冠病毒(SARS-CoV-2)受體結合區(qū)域(RBD)所誘導中和抗體表位的主要分類。并深入分析了新冠病毒突變株逃逸中和抗體的變化規(guī)律及潛在的關鍵氨基酸位點,為監(jiān)測新冠病毒突變株及預判疫苗、單抗藥物以及血清學診斷的有效性提供了關鍵科學依據(jù)和可借鑒的檢測方法。
新型冠狀病毒刺突糖蛋白的受體結合域是介導病毒與宿主細胞ACE2受體的結合關鍵部位,也是中和抗體和疫苗作用的關鍵靶點。針對RBD關鍵抗原改變的有效監(jiān)測和對其所引起免疫逃逸的早期應對,具有重要科學意義。雖然全世界的流行病學研究已經(jīng)產(chǎn)生了大量的病毒基因組序列,并通過GISAID計劃快速共享,這些數(shù)據(jù)對于監(jiān)控病毒的傳播和理解其進化的機制是必不可少的。但是如何有效地從海量的流行病學數(shù)據(jù)中追蹤可能會引起新冠病毒突變株的免疫逃逸和抗原變化規(guī)律依然有許多挑戰(zhàn)。對于引入突變可能造成RBD抗原漂移的分子機制與導致抗體作用失效的關鍵氨基酸,依然不是很清楚。從而不能在新冠病毒的新變種迅速傳播之前進行有效的預警。
研究人員基于前期工作,從新冠病毒感染康復人群分離的93個RBD特異性抗體和結合已報道的抗體,利用丙氨酸掃描和表位競爭實驗,把RBD上保護性的抗原表位系統(tǒng)性地分為四類。研究發(fā)現(xiàn):大多數(shù)中和抗體主要識別第一類和第二類抗原表位;而能交叉結合SARS-CoV-2及SARS-CoV的中和抗體主要識別第三和第四類抗原表位,該類表位主要位于RBD core區(qū)域并顯著影響RBD穩(wěn)定性,其在進化上由有一定保守性,靶向該位置的交叉抗體可以限制病毒免疫逃逸。借助新冠數(shù)據(jù)共享平臺,研究人員對每個RBD抗原位點上的抗體結合熱點(hot spots)區(qū)域定向監(jiān)測單點變異株和多點突變株對抗體逃逸的影響,鑒定出多個未報道的導致中和抗體活性減弱或消失的RBD關鍵自然突變位點。多點突變(如Beta株,又名 B.1.351)可以顯著降低大多數(shù)單克隆抗體及康復患者外周血漿的中和活性。我們未來的工作重點,需要警惕不同抗原表位的多點突變帶來的嚴重危害。
分子細胞卓越中心孫兵研究組博士后伊春艷和孫曉玉、上海市(復旦大學附屬)公共衛(wèi)生臨床中心盧洪洲團隊林逸驍醫(yī)生以及復旦大學基礎醫(yī)學院謝幼華團隊博士后谷陳建為該研究的共同第一作者。孫兵研究員、盧洪洲教授,謝幼華教授和凌志洋副研究員為本文共同通訊作者。特別感謝分子細胞卓越中心分子生物學技術平臺、化學分析平臺、細胞分析技術平臺,復旦大學BSL3實驗室對本研究的大力協(xié)助。該項研究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、科技部、中科院等經(jīng)費支持。
文章鏈接:https://doi.org/10.1186/s13073-021-00985-w
a.來自4個新冠康復患者的93個RBD特異性抗體的中和活性,b.利用單抗盤將抗原表位分為四大類, c.抗原表位與中和活性的構效關系, d.抗原表位與交叉識別SARS-CoV及SARS-CoV-2能力的構效關系, e.單克隆中和抗體對天然變異毒株的中和能力, f.新冠康復患者外周血清對天然變異毒株的中和能力。
0755-28715175/33164177
粵公網(wǎng)安備 44030902000304號